UBO8-善知识-幸福人生講座 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 38 成德法師 (蔡禮旭老師)
幸福人生講座-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禮旭老師主講 (第三十八集) 2004/11/30 海口市孝廉國學啟蒙中心 檔名:52-115-0038
【點播更多集數】
諸位朋友,大家下午好。我們早上提到了處事應該有的原則,就是要遵循道義,而不是遵循功利。而遵循道義的人必然能夠得到他人的幫助,所謂「得道者多助」;而只為了眼前的利益去做事的人,雖然可能一開始好像得到了一點蠅頭小利,但是終究會失去人心,所謂「失道者寡助」。所以我們能夠掌握做事的原理原則,依循這個道義的方向去做,相信一定有事必成,有願也可以圓滿。
當然除了抓對道義的方向之外,處理事情還是要講求正確的態度、正確的方法,才能把事情辦成功,所謂「行百里路半九十」,這半九十的原因在哪?在自己的態度跟方法不正確,才把事情沒有辦好。《論語》裡面有一句話說,「三軍可奪帥也,匹夫不可奪志也」,今天你要到三軍當中把一個元帥的頭取下來,不算是最難的,應該還可以辦得下來,但是你要去讓一個人失去志向,那不容易,除非他自己要放棄,所以「匹夫不可奪其志」。縱使他是菜市場裡面的小販,只要他有志向要做哪一件事,你也不能輕易改變他;相反的,假如我們的志向很容易就變了,我們做事的堅持度不能夠堅持下去,那自然而然事情就會敗在自己的手上。
所以我們面對事情應該有哪些正確的態度跟方法,接下來我們來研究研究。俗話說:「豈能盡如人意,但求無愧我心」,所以做事當中不可能時時的狀態都如你所預料,不可能時時的局勢都像你想像中這樣,畢竟我們現在要成就一件事要有很多人的配合,所以成就一件事最難的難在哪?難在「見和同解」。一個家庭最難的就是思想觀念能夠統一,這個統一倒不是去依照哪個人的做法做,這個統一是依循道義、是依循真實智慧,那這個家庭絕對興旺,子女絕對會教育很好。所以問題難就難在思想統一,思想能隨順聖賢教誨,家如是,團體亦如是,公司行號也是如此,甚至於是政府單位都是要以「見和同解」,思想觀念能夠統一,才能把事情辦得好。所以當思想觀念還沒有辦法取得統一的時候,有些事你還必須緩一下,這個緩一下倒不是啥事都不做,緩一下是該先從自己的本分做好,把自己的德行提升,進而一步一步感化自己的家人,感化自己的同仁,所以能屈者才能伸。
但是你在屈的時候不要讓人家看起來很委屈,這樣人家會說,學聖賢學問的人都學了這麼痛苦,我們還是別學了。你應該要做得很歡喜才對,很踏實,那個笑容是從內而外散發出來的。一個人盡本分的時候活著很痛快,那我們表現得歡喜之外,該做的事要不動聲色趕快做,常常能多請客、多送禮,常常能多慰問、多關懷。所以我們要學習像鴨子划水一樣,表面上看起來非常從容,但是在水面上划得特別快,該做的事因為我們還要替家人著想,又要替工作的這些同仁著想,所以刻不容緩,要趕快動。
「豈能盡如人意,但求無愧我心」,所以時時處處從自己修身本分做起。這句話可不是消極,很多人聽話聽錯,「豈能盡如人意」不是叫你不管,是叫你要觀察當下的因緣狀況。假如現在的緣分有五分緣,你硬是要做到八分,會怎麼樣?你很累,他人也很辛苦,不願意配合,這個叫攀緣。所以人要懂得審時度勢,順勢而為,你去強求的時候,對方反而不能領受你的誠意,有時候還會弄巧成拙,所以急不來。就好像這個朋友才認識你三天,你就把一堆書往他的身上推過去,他對你還不是很了解,你一下子拿這麼多書給他,他的內心會很有壓力,甚至於他拿回去之後都不知道擺哪裡,覺得又不敢輕慢這些書,但是自己又還不是很了解,當你給對方壓力了,就會有一些流弊出現。所以我們有一分緣做一分,有三分緣做三分,要能夠時時去觀察這個因緣的具足狀態,不去攀緣。
但是假如今天緣分具足了,已經是十分緣了,那你要做幾分?明明就擺著你可以舉手之勞去做了,就好像為長者折枝,必是可為也,絕對不是不能做的。明明緣分都擺在面前了,你還口頭禪說「隨緣,再看看」,那成就眾人的事就擋在誰面前?擋在我們面前,那這個不叫隨緣,這個叫隨便,隨隨便便處理事情,這要不得。
尤其我們是處眾人之事,所做之事影響的不是自己,也不是只有幾個家人,影響的可能是千千萬萬的人,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更應該盡心盡力,所以隨緣叫三分緣做三分,十分緣做十分,這才是真正的隨緣,而隨緣是積極的,而不是消極的,隨緣還帶有智慧的判斷。所以我們修行人對這些道理要深入體會,不能只體會在表面,還拿著這個話來推卸責任,那可要不得。當我們有這樣的能力,你就能夠去掌控應對之理。我們也不要說我現在就要馬上隨時隨地都能判斷緣分到幾分,沒有這麼苛刻,我們說要歷事鍊心,經歷事情多了,你拿捏分寸的能力就愈來愈好。舉一個例子說,跟人講話也要隨緣,所謂「交淺不言深」,跟他認識沒幾天,你總不能推心置腹把家裡的啥事都告訴他,這個在言語上就不懂得緣分觀察。這話諸位朋友你也不要聽錯了,你聽了之後又說一定要認識三年才可以談真心話,這又聽執著了,所以講話不容易。
比方說這個朋友明明只見第三次,但是他聽到你在談大舜的故事,他聽到你在談范仲淹的故事,他的眼睛都發亮起來,聽得非常入神,你總不能在他很專注的時候說,好了,今天我就講到這邊就好了,以後再說。緣分是動態的,當你觀察到說,雖然這個朋友只是幾次見面,但是他的善根很深厚,這個時候你就可以順勢而為,所以人跟人的交情不能單純只用交往多少年來看。當朋友的心沒有打開,縱使你是三年、五年,感覺上緣分還是不具足;當遇到的朋友是非常真誠,能夠推心置腹的,可能交往個一個月,你都覺得好像已經經歷過多少年的時間這麼樣的熟悉了。所以這個也是告訴我們緣分是動態的,我們懂得去觀察,而這個判斷的智慧也都是積累出來,都要透過你不斷的歷鍊、不斷的鍛鍊才行。
所以我們處理事情一定要有另外一個態度,叫「勿畏難」,不怕困難,人不怕困難才能夠愈淬鍊愈有能力,所謂「玉不琢,不成器」。我記得我小學記住一句話印象最深,「不經一番寒徹骨,焉得梅花撲鼻香」,所以一定要有淬鍊的態度,不怕困難,撐一下就過去了,撐一下能力就跨上去一步。所以我們從歷史上可以感受得出來,很多留名青史的聖賢人都經歷過很多的挑戰跟挫折,比方說我們大舜,他被父母誤會了,那一段時間他還自己耕作,很辛苦,因為他的誠心,大舜還感動了大象來幫他鬆地,感動了鳥來幫他除草,我們有沒有這種德行?諸位朋友不要搖頭,「聖與賢,可馴致」,真誠心每個人都有,只要你肯點點滴滴去提升,一定可以辦得到。
像我們之前有舉到的孫叔敖,看到雙頭蛇,怕其他的人再看到會惹來厄運,所以自己就把牠埋了,所以時時處處替人著想。但是他也不是一帆風順,他是被仇家追殺,到最後躲到海邊,很偏遠的海邊,應該就是我們廣東一帶偏遠海邊,後來被楚莊王找到,所以他也是經歷很多的困頓。其中還有「百里奚舉於市」,百里奚是秦穆公的宰相,是他最得力的助手。百里奚曾經被人家賣了當奴隸,苦不苦?能屈才能伸,而這些聖賢人就是在這點點滴滴當中才淬鍊出他不屈不撓的毅力。所以孟夫子有一段很重要的對我們的教誨,夫子說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」,這些歷鍊為了什麼?為了成就我們還不足的地方,這不足的地方要趕快磨鍊補上來了,才能把事情真正做成功。我在高中的時候讀了這段話都忘記了,因為讀完之後覺得說,我不要做聖賢人,一定很辛苦,又不可以喝咖啡,又要忍受這麼多磨鍊,真的覺得不要做了。
後來剛好在去年九月份到了海口,九月五號我到了海口,經過不到一個禮拜時間我們上了孔廟,因為推展中國文化,我們一定要去禮敬孔夫子。去了「三孔」之後,內心也是很感傷,因為三孔裡面的碑文全部都摔壞了,只有兩塊沒有破,為什麼那兩塊沒有破?因為那兩塊太大了,有一塊是康熙皇帝豎的,太大了,他們連動都動不了,其他的都被破壞了。三孔是門庭若市,結果我們去了周公廟,一個人都沒有,不止一個人都沒有,都快要荒廢了,所以內心很感傷,我們可以推測到這個車水馬龍去孔廟的人為了是什麼,是不是去深入中國文化?不是,為什麼?為的是怕人家問他說你有沒有去過三孔,他假如覺得沒去好像很丟臉,去看看熱鬧。真正是為了深入文化,深入聖賢教誨的人去了,絕對會去周公廟。
而當你有這分決心的時候,必然能感得很多人對你的幫助,所以雖然是隻身一個人在海口,很快的時間就認識非常多的好朋友。
而在工作的這三、四個月當中常常都是早出晚歸,我真正體會到什麼叫披星戴月,早上有時候人家邀請演講要出去,那我們固定的課程都在晚上,因為一般下完班才有時間,所以我們的家長課都開在晚上,所以晚上講完課差不多九點半,九點半留下來,他們探討一些問題,可能回去都十點多、十一點,所以回去的時候有時候會看看月亮,身體很累。很多朋友說「蔡老師,你多休息」,怕我太累,我說「人不怕身累,就怕心累」,身累躺下去七個小時起來又生龍活虎,但是心累怎麼睡都睡不飽。當我們覺得很多事應該做卻做不了,那才累。明明看著孩子需要教育,又不知道從哪裡下手,那才辛苦。
所以在我這幾個月的工作當中,平均一天應該都有一場到兩場演講要講,在這樣的磨鍊的過程,又得到這麼多朋友、老師的支持,突然對孟夫子這段話有新的體會,夫子說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」,最後的重點是「動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」,我突然在這段話的下面批了四個字,叫「甘之如飴」,那個磨鍊給你什麼味道?甘甜,為什麼甘甜?因為當我們體會到我們要做的事太重要的時候,我們只怕這麼重要的事我們做不了,這個時候才是人生最大的遺憾,我們不能讓人生發生這樣的遺憾。所以明明知道教育孩子最重要,明明知道傳承文化最重要,就要趕快提起能力能夠去做這樣的事情。所以深怕自己的能力提不起來,所以在磨鍊當中,自己非常歡喜,也非常喜悅,所以人完全取決於你的心態問題。
我們面對孩子也要引導他不懼困難的態度,小孩子思考能力,抽象思考沒那麼強,我們可以用故事來告訴他。有兩顆大石頭非常有靈性,剛好被找來一家即將落成的佛寺,佛寺裡面要雕一尊本師釋迦牟尼佛,這兩塊石頭素質差不多,但是其中有一塊比較略為好一點,所以就先拿這塊比較有靈性的石頭先刻。在這個刻的過程,這顆石頭常常抱怨,「痛死我了,你快住手吧,我不想要給你刻了」。這個雕刻師就好言相勸,「你再忍一下,就兩個禮拜就好了,就十天就好了,你能夠忍得下來,你將成為萬人膜拜的釋迦牟尼佛像」。它一聽,說「好吧,我再忍兩天」。結果在這兩天過程,它還是一樣拚命的喊叫,喊得雕刻師的心都快碎了,最後說「好吧,那你就先歇一會兒吧」,就把它放在一旁,然後就對另外一顆石頭說,他說「我現在要雕塑你,你可不能喊痛」。這顆石頭說,「我絕對一聲都不吭,你大可放手來雕塑,來磨鍊我」。結果一邊雕的時候,因為雕刻師被第一顆石頭影響,還會問它會不會痛,這第二顆石頭都沒有任何的怨言。
終於兩個禮拜過去了,雕出非常莊嚴的本師釋迦牟尼佛,因為雕得很莊嚴,所以萬人空巷,統統來膜拜。結果因為太多人來了,踩著地上塵土飛揚,最後必須想辦法,看看旁邊還有一顆(第一顆)大石頭,就把它打碎鋪在地上,所以第二顆石頭成為萬人膜拜的佛像,第一顆石頭成為萬人踐踏的碎石。所以一個人假如不願意自立自強,他就會落得被人輕視,被人瞧不起;一個人真正有志氣,不斷淬鍊自己,他就會贏得身旁人對他的恭敬,對他的推崇。
所以諸位小朋友,你們以後是要讓人時時瞧不起你,就像這個石頭被踩在地上,還是希望人家看到你都尊敬你、都佩服你,這你自己選擇。你可不能等到人家把你踩在地上了才在那裡抱怨,那就為時已晚。那你以後能夠贏得別人的尊重,絕對不是到時候才來提升能力,必須從現在開始用功學習、用功讀書,有真實的學問才能讓人高貴,才能讓人尊重你。
所以我們透過這樣的故事讓孩子生起「勿畏難」,生起時時處處要磨鍊自己的一種心境,他就會不怕辛苦,而他不怕辛苦又能夠深入學習,只要突破了這個怕辛苦的心理,他真正進入學問,不用多長的時間,他就嘗到學問的樂趣了,這個時候你連推都不用推他了。我們現在讀書還用人推嗎?不只世間學問如此,就像學習中國的六藝,他只要真正不怕困難,突破進去了,他嘗到學習的樂趣,你也不用推他了。所以我們書法老師李老師,他很多的學生學得很好的都不是父母催他的。所以任何對事的態度,我們也要循循善誘去引導別人,去教導孩子。
處理事情的態度還有一句很好的教誨,叫「只問耕耘,不問收穫」,諸位朋友覺得這句話有沒有味道?很多人對這句話可能會覺得有點消極,其實中國話裡面都是遵循中道,不會太過也不會不及。而中國聖賢這些教誨真的不是你用想出來的,你愈去力行,你就愈會體會到它的法味很濃,而且每句話可能你二十歲是一個感受,三十歲一個感受,七十歲又是另一個感受,隨著你心境的提升,你對這些教誨的感受都會不一樣。
為什麼只問耕耘,不問收穫?當我們每天問著要收穫的時候,你已經把時間都耗在哪?耗在患得患失之中,你的能力都耗掉了,你就不能全心全意好好把事做好。所以我們看假如教育孩子,教育乃百年大計,我們學了幾天,教他做《弟子規》,三天就要求他要做到多少,你每天就看著他怎麼又沒做到,內心就起煩惱,一起煩惱,你辦起事來就很難達到十分的效果。所以只問耕耘者,他了解到道法自然,我只要盡心盡力把對的種子種下去,時節因緣成熟,自然水到渠成。所以這樣的心態才能讓你的心很平穩,平穩的時候做事才不容易出錯,所以這些態度、這些心境,才能夠讓你的心時時處於能夠應對事情的狀態,所謂「心平氣和」,氣和才不會跟人起言語、行為上的衝突。
為什麼要提這麼多做事的態度?因為人往往不是被別人擊敗,都是被自己擊敗,所以這些心態沒有建立好,往往走到一半就被自己的藉口打回來了。剛剛到九龍公園看到種了一團的樹木,它上面寫著「迷宮」,誰讓我們迷了?色不迷人,人自迷。相同的,事情本身沒有障礙你,是我們自己被自己錯誤的想法障礙住了,因為現在人做事都很急躁,都很急於求成,急於求成已經跟做事的道理背道而馳,他就不能做到「只問耕耘,不問收穫」,而欲速則不達了。所以明明很多是好事,總是做不起來,這個就要反觀自省,自己有哪些思想觀念太執著要趕快放下,提起正確的應對態度,這個就很重要。
很多朋友他們就說,「蔡老師,你講課怎麼都不用拿稿子?」俗話講「台上三分鐘,台下三年功」,所以中庸裡面有跟我們提到「凡事豫則立」,做任何事一定要預備好,像我們求學問要先溫習,做任何事就像蓋樓房一樣,先把地基扎好,所以準備動作很重要,你任何事情都沒有預備就急於求成,就很不容易把事辦好,所以任何事你要能夠看得遠。
像我要來推展中國文化,其實應該是在兩、三年前就有預感,因為自己在教學生的過程深刻感受到聖賢教誨對學生一生的受益,當然是因為自己先受益了,也從學生身上印證到,所以特別有這樣的一種使命要去做。那我又是獨子,諸位朋友,我又是長孫,又是長曾孫,所以一下子假如我全身投入,對於自己的家人也是一種很強烈的衝擊。所以我們能感受到,尤其母親都很疼兒子,所以我有預感以後要遠行,所以我在兩、三年前就跟我母親講,我說「媽,你看我們這一生這麼幸運,能夠聞到聖賢的教誨,所以我們的人生改變這麼大,那其他的人不見得有機會聞到聖賢的教誨,所以我們有責任要把這個教誨傳遞開來」。我媽媽聽到這裡都頻頻點頭,很有道理。接著我就說,「媽,你要把你兒子捐出來」。我媽媽聽了就在那裡笑。兩、三年前就開始講了,常常看她心情很好的時候就陪她坐一下,然後就給她嘀咕嘀咕。突然兩、三年後真的機會來了,一講,她馬上很能接受,所以這個叫「豫則立」,這個豫不是你準備好了,還要讓你的家人的心也準備好了。
我們整個演講的能力絕對不是刻意去訓練,確確實實還是存心當中真的感受到聖賢教誨的好,希望能夠透過我們的嘴讓更多人得利。所以從去年到現在講課差不多三百五十場,但是這是臺面上的三百五十場,臺面下的絕對超過七百場,為什麼?因為不是站到講臺你才磨鍊,時時處處與人交談都是提起正思惟,提起聖賢教誨,講電話也絕對不耽誤時間。所以因為你平時就在練功夫了,那你站上講臺就覺得很親切。因為時時對人講話我們都是提起真誠,那你平常就是這種態度,那站起來也很自然就是這種態度。
我記得在兩、三年前有時候跟我母親,我在通電話,我母親就說,你怎麼每次通電話都通那麼久,她說你怎麼這麼會吹牛,母親跟我開開玩笑。突然有一天我就跟我媽媽說,我說「媽,你剛剛聽我跟這位朋友聊天,有哪一句是廢話?有哪一句是吹牛?」我媽媽停了一下,想了一下,「沒有」。我說「媽,下次你不能再說我吹牛」。但是我接著又跟我母親講,我說別人打來電話都是一種緣,緣起緣滅,下一次緣再起還要有前置作業才行,今天你跟他已經聊到某個理了,你不跟他聊透,下次來還要再熱身一下。而一個理要講透,少說要十分鐘,是不是?多的話可能要一、兩個小時都不止。所以我們今天不是說真的很愛講話,是講了之後,你不給人家講清楚,這樣對不起人,對不起這個緣分。所以因為我們有這種態度,所以一點一滴就開始積累講話的能力,到最後剛好機會來了,也不會覺得太唐突,所以任何時候一定要有預備,在心態當中預備,在能力當中要趕快醞釀,所謂厚積才能薄發。
所以我都跟我很多的這些老師,我都跟他們說,我說你們比我幸運,我是趕鴨子上架,被推出來的,現在我想多念點書有時候時間都來不及了,你們現在比我幸運,現在還可以多念點書,厚積薄發,所以也是以這樣的一些觀念跟這些老師共勉。當你現在還不是很忙的時候要趕快充實,趕快提升起來,真正等機會來的時候,我們可以從容歡喜的去做,所以「凡事豫則立,不豫則廢」。
孔子很讚歎他一個學生叫顏淵,顏淵有很多的德行,在《論語》裡面孔夫子說顏淵是「不遷怒,不貳過」,所以顏淵的改過能力很強,而且他不遷怒,所以他懲忿的功夫也很好,然後顏淵又「一簞食,一瓢飲」,所以顏淵的窒慾能力也很強,所以顏淵確實做到修身的功夫。在《論語》裡面也同時提到顏淵是「無伐善,無施勞」,從來不誇耀自己的功勞,不誇耀自己的優點,所以很謙卑,也懂得把功勞讓給別人,甚至於是覺得這些事都是自己應該做的事,所以俗話說「不求有功,但求無過」,這一句話很深。
我記得我第一次到深圳,過兩天我到了一個祭祀三皇五帝的圖書館裡去,除了祭祀三皇五帝之外,裡面還有萬姓宗祠,有一萬多個中國老祖宗的姓氏,牌位就立在一片一片的牆上。我一進去的時候整個人被震懾住了,當我回過神來,我就對著每個牆壁磕三個頭,當我在跟每片牆壁上的祖宗牌位磕頭的時候,內心非常的慚愧,萬姓的祖宗在這幾千年來點點滴滴給我們這麼多積累的智慧,而我們這一代的子孫卻是拿什麼回報,卻是糟蹋他們的教誨,所以內心覺得救駕來遲,我們太晚來做自己應該做的事,所以一邊禮拜,一邊懺悔。
而在這做的一年過程當中也遇到很多的挑戰,確確實實很怕中國文化的傳承我們假如沒有做好,那會斷送掉很多子子孫孫聞聖賢學問的機會,所以確確實實我們的內心是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,深怕做不好,誤了他人的機會,所以時時告訴自己,不求有功,但求無過。所以做這些事都是我們炎黃子孫應該盡的本分之事,而我們有這樣的態度,在做的過程也才不會沾染了名聞利養,也才不會因為名利而墮落,所以這個態度也要時時提起。
我在參觀林則徐紀念館的時候,也得到他很大的提攜、很多的教誨,其中一進門的時候看到兩句話,「苟利國家生死以,豈因禍福避趨之」,假如這件事真正對國家有利益,縱使捨掉生命,縱使會災禍,他也會勇往直前去做,所以林則徐有這樣的處事態度,所以他所做的事幾乎都是一般人做不到的。我們看林則徐先生燒鴉片的決心,這一把鴉片不燒完,中國人不知道會成為什麼樣子。清朝末年就是因為吸鴉片,整個國人變成東亞病夫,所以林則徐排除萬難,只為利益江山社稷。而林則徐把鴉片銷掉的方法是不破壞任何自然環境,所以環保,林則徐在幾百年前就做到了。所以方法從哪裡出來?從真心,真想把事做好一定會找到好方法;所以林則徐他又不是學這個的。
後來林則徐先生處於逆境的時候,被流放到新疆偏遠地方去了,但是他在那裡也不會因為患難而減少他為人服務的心,所以他在偏遠地區還大興水利,造福了偏遠地方很多的人民的生活,他們種植農業的技術,林則徐教導他們的水利技術,現在新疆、甘肅地方的人還在使用當中,所以林則徐這種百折不撓的決心也是處事很重要的態度。
林則徐先生他的教誨當中有一段教誨很短,但是很精闢,他總結了人生有十個事情你假如做了,對你的人生一點益處都沒有;相反的,你假如不朝這樣做,而是朝反方向做,那你人生就很有益處。他歸結成「十無益」,這十個教誨,我的感受是都把做人做事的根本抓到了。我們先看前兩句,「不孝父母,奉神無益」。今天我們去事奉神靈,去接受儒、道、釋三教聖人教誨,重點在哪?要依教奉行,不是你每天給他上香,那沒有用。而三教教誨當中最重要的一個教誨是什麼?百善孝為先。而你真正行孝行善,你才能夠得到福分,才能夠千祥雲集,所以真正去依教奉行的人自然就很有福分。而你連這個最重要的教誨都不做了,縱使每天三柱香,也一點幫助都沒有。第二個,「兄弟不和,交友無益」,連最親的兄弟都處不和了,出去外面還會照顧朋友?沒這個道理。所以在家裡面兄弟就能和睦,就能互相提攜、互相協助,就懂得有這種兄弟的道義,自然而然出門在外就懂得用同樣的態度去面對朋友。
而林則徐先生頭兩句也是修行的根本,「修身以道,修道以仁」,修身要遵循正道來修,而修道的核心在哪?在仁慈,時時處處替人著想,這個叫第一等學問。而仁又要從哪裡下手?《論語》告訴我們,「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」,所以修道的根本在孝、在悌。一個人立身處事的態度從家庭扎根,所以一個人人格最重要扎根的地方就在他的家庭教育之中。所以為什麼古代這麼重視女人的教育?因為家庭當中孩子受誰的影響最大?母親。懷胎的時候稟承母親的氣節,然後生出來的時候常常視其儀,看母親的舉手投足,然後又受她的教誨。所以一個社會要安定,必然要從家庭的安定、夫妻和樂、孝悌做起。好,這節課先上到這邊,謝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