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经导论第1讲
-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,心经从「观自在菩萨」,
- 到结尾共二百六十八个字,
- 几乎就是在谈怎么从一个「我」的认识,
- 到「我」在修学道路上的过程,
- 也就是一些知识经验,
- 或者说是一些道理方法。
- 然后让你知道怎么去面对「自我」,
- 从一个平凡的我,进入到一个修学的我,
- 而后,到达一个成就的我,
- 心经的重点就是在谈一个「我」。
般若波罗蜜多心经
般若波罗蜜多心经,本来般若波罗蜜多,「般若」两个字,我们一般把它称为「智慧」,但在梵文里面,它并不是一个恰当的说法,因为「般若」是指智慧的「慧」来说的。般若的表现是来自知识经验。知识经验在梵文中间叫做「闍那」,所以说般若是从闍那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力量,或者是一种效果。把智与慧放在一起,是因为般若是从智而来,也就是慧是从智而来,但并不是一定说般若不是智慧。因为般若是一种慧没有错,可是,它是以智也就是世间的知识经验做基础。
「波罗蜜」在佛学辞典上通常被翻成「到彼岸」,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翻译。因为波罗蜜或波罗蜜多,它本身是含有「到彼岸」的意思。可是为什么要到彼岸?到彼岸有什么好处?这一些都没有表现出它的法义来。所以我们讲波罗蜜或者波罗蜜多,在梵文里面它还包含有「方法」的意思,这个方法并不是波罗蜜本身是方法,依于这些方法,我们可以从这个不好的地方,或者讲这个苦的岸而到达那个乐的岸,所以有「离苦得乐」的说法。
因为心经本身只是般若部的一个轴心,这个轴心,它掌控了整个六百卷大般若经,它几乎是把整部大般若经浓缩成一个重点,所以这里面「多」是以概数来说,这种概数是什么意思呢?心经谈「我」,那个我就是一个概念,在这概念里面提出很多的内容,这就叫做「概数」。所以「多」的本身,它就有包含了其中内涵的意思。
心经并不是叫你去分别世间法的好或不好,而是要了解世间法里面,人的本身就有这种分别心,既然人有这种分别心,那我们就会发现人的分别心,有好也有不好;说究竟是一种帮助?既然心是有所分别的话,我们会发现有的时候好却不一定他认为就是好,问题在那里?问题就在他自己所分别的一种意识。
所以佛陀才提出一些道理、一些方法,告诉我们怎么样去面对自我,也就是面对这个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