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「需要」還是「想要」

是「需要」還是「想要」?

  • 【不一樣的生活】
  • *釐清「需要」和「想要」*
  • 有一位菩薩曾分享他在考慮買車代步時,如何觀察自己的「需要」和「想要」。那時他因為出了車禍,車子嚴重毀損,幸好人無大礙,但因上班需要所以考慮買一部新車。這位菩薩他說,那時他到車廠看車,發現自己的心情變化很多。
  • 他回憶:當時一下覺得只是需要一部代步的車子,安全、省油、顏色喜歡也就可以了;一下又覺得難得新車還是換好一點的,工作也需要見客戶,換個體面的也不錯。不過因為自己是佛教徒,相信因果,況且換車的出發點是為了代步與安全,與車子體面否好像關係不大,於是念頭便在這需要和想要來回打轉。那陣子為了車子考慮很久,就是還在需要和想要之間掙扎。
  • *物質與精神的「需要」和「想要」*
  • 曾經有個長輩說,我們大部分的人某方來說都是乞丐,而且這乞丐還有分呢!
    嚇了一大跳,為什麼說都是乞丐呢?
  • 「因為都在乞求物質的生活」呀;還有第二種乞丐喔,雖然不愁吃穿,但每天還是在質疑,「為什麼別人不尊敬我、不愛我」。或許我們都曾不自覺乞求物質或精神的支持,但這是不是「能要」或「該要」的呢?又該如何自我觀察呢?
  • *用智慧與慈悲分辨*
  • 想要和需要之間的確很難釐清,要靠自己的智慧去判斷;用智慧很容易就可以分辨出需要和想要,用欲望就很困難。如果當下沒有這樣東西不行,就是需要;沒有這樣東西也可以,這是想要。但如果只說「想要的並不重要,需要的才要」,也可能變得非常消極,凡事得過且過,這也會有問題。
  • 這就得再進一步思考「能要」與「該要」:「能要」就是付出自己的智能、體能、資源而得到的,得到之後分享給他人,不一定只為自己而要。「該要」則要看當時的狀況。雖然你能要,但要了之後別人會難過、痛苦,這就不該要,也就是要用慈悲心來判斷。因此,用智慧和慈悲來判斷,就能很清楚知道什麼是需要、想要、能要和該要。
  • 需要的不多,想要的太多;
    能要該要的才要,不該要的不能要。─聖嚴法師

參考:《不一樣的環保實踐》